古代小學生是怎么上學的?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9-04 15:11:17 | 來源: 新民晚報 |
昨天,中小學開學了。各位童鞋是不是依依不舍地和暑假先生說出了分手。各位上班族是不是開始懷念起上學的時光?
“開學第一堂課越來越文藝”、“開學的花費越來越高…”今天,你是不是在各大媒體看夠了各種“開學報道”?
當然,豪小編今天不是來湊這個熱鬧的。開學總是有歡喜也有憂愁。不過,要知道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這開學的快樂和苦惱早已沉淀了4000年。
你說苦,你知道古代學生有多苦嗎?你說學得文藝,你知道古人學得有多文藝嗎?你舍不得假期,你知道古人的假期有多少天嗎?今天,豪小編就帶你來盤點一下這古人上學的那些事兒。
Q1:古代的學生啥時候開學?
A1: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一切圍繞著農(nóng)業(yè)展開,學業(yè)同樣如此。古人選擇開學時間一般會選擇農(nóng)閑時間。以此讓家長不用為孩子上學耽誤農(nóng)活。
分朝代來看。在漢朝,一般有三種入學時間:“正月農(nóng)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
簡單概括就是春季入學,秋季入學和冬季入學。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后。而秋季入學和現(xiàn)代開學時間較為接近。
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學成了主流。不過在開學時間上和此前略有不同,一般為農(nóng)歷十月。
Q2:古代的學生放假嗎?
知道了開學時間,還必須得說說學生的假期。古代學生也是有假期的。只不過沒有像如今這樣寒暑假分得那么清楚。而且假期也比現(xiàn)在少很多。
比如清代人唐鑒所辦的義學,規(guī)定每天5-7點到校,17-19點回家。每年正月十五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結(jié)束。所有的休假時間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有的學校則規(guī)定每天7-9點入學,15-17點回家,每個月放假3天,其他時間不得擅自離校;另外一種學校,則是每日日出上學,日落放學,9-11點吃午飯,每年端陽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時概不放假。
比起現(xiàn)在動輒3個月的假期,童鞋們還是知足吧。
Q3:古代的孩子都能上學嗎?幾歲能上學?
古代對學生的入學年齡的要求一直在變化。如唐朝6、7歲的兒童就可以進“小學”。這和現(xiàn)代入學年齡差別不大。
在古代晚上學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比如明朝有規(guī)定“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所謂社學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小學。8歲是古代較為普遍的入學年齡。當然,即使你超過15歲,你依然可以去“上小學”。古代有20歲上小學也很多見,甚至30歲上小學的例子。
而這些“社學”的門檻也很低。入學時也不需要考試,招生數(shù)額也沒有限制,凡是愿意讀書的,都可以來參加。要說義務(wù)教育,中國古代可能就已經(jīng)做得很不錯了。
當然有些地區(qū),也會對兒童入學采取強制性措施,比如規(guī)定:“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也就是說,有些地方如果8歲不送孩子去上學,那么父兄就要遭到責罰??梢姽艜r候?qū)逃闹匾暢潭取?/p>
Q4:古代的學生都學些啥?
如今我們的小學生學的是拼音,數(shù)學等基礎(chǔ)知識,那么古時候的小學生都學些啥呢?
作為啟蒙教育,一般小學最多的教學內(nèi)容還是識字、作文。當時的識字教材普遍都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簡稱“三百千千”,這些都是識字的基本教材。
識字了之后一般開始教寫字,然后開始學習一些經(jīng)、史、歷、算的知識,還包括一些本朝的律令以及一些冠、婚、喪、祭等禮儀。到了明清時期,有的學校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課表”,如明代魏校在擔任廣東提學副使期間,設(shè)置了一份課程表,里面就包括“教琴、習射、習樂歌詠”等內(nèi)容。
當然,古代的教育還是非常重文輕理的。但是,如今令無數(shù)學生膽寒的數(shù)學,古時候那也是要學的。小編找來了一道古代的幾何題——“圓外切六等邊形法,以半徑自乘三歸四因開方,得外切六等邊形之每一邊,以圖解之。”你會做嗎?
相關(guān)新聞
新聞推薦
- 二〇二五兩岸青年峰會在京開幕2025-07-04
- “抗戰(zhàn)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2025“文化抗戰(zhàn)川渝行”活動舉辦2025-07-03
- 首屆海峽兩岸六月六曬譜日活動在上杭舉行2025-07-03
- 交流交友交心,漢臺青創(chuàng)城市合伙人在武漢雙向奔赴2025-07-03
- “童年想娘,老年想家”——臺灣老兵高秉涵的守望與盼望2025-07-03
- 從臺灣帶來一場美好的茶事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