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街坊總會:澳門最大“居委會”管什么?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1-14 15:22:05 | 來源: 人民日報 |
街坊總會在街頭開展公民教育活動。資料圖片
在頤駿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一位老人正在做康復訓練。(記者王堯 攝)
澳門盛產(chǎn)什么?幽默的澳門人會告訴你:不是杏仁餅,也不是蛋撻,是社團?;貧w15年,澳門社團從1700個發(fā)展到6400多個,60萬人口的小城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個社團,每人參加兩三個社團是尋常事。各類社團增添了澳門的活力,也成為這座充滿人情味的城市中一道獨特風景。而澳門街坊會聯(lián)合總會,無疑是眾多社團中的“大咖”,在澳門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街坊組織者:
睦鄰互助 關愛社區(qū)
“澳門回歸前的一場座談會上,我們第一次聽到街坊總會這個接地氣的名字,還以為是內(nèi)地的街道居委會呢,沒想到是這么大的社團。”在澳門白朗古將軍大馬路646號的會議室里,澳門街坊總會理事長吳小麗對訪客這樣的開場白顯然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事實上,街坊總會和街道、回歸都有關系。”她笑著說。
“只要你住在澳門,大家就是街坊。既然是街坊,就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早年間,澳門本地居民大多生活條件不好,街坊鄰里守望相助成為必然選擇,街坊互助會紛紛成立。后來,因為澳葡政府管治不力,街坊互助會又挺身而出,主動擔負起部分社會管理與督促政府的重任。新的街坊互助會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覆蓋了澳門各個街坊區(qū)。
時間來到20世紀80年代,澳門回歸祖國已成定局,祖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浪潮,激發(fā)了澳門坊眾的愛國熱忱。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歷史轉(zhuǎn)折,澳門20多個街坊會和居民聯(lián)誼會深感需要加強團結(jié),以便共同商討推動澳門回歸以及回歸后順利過渡。1983年12月30日,“澳門街坊會聯(lián)合總會”正式成立,簡稱“街總”。
30多年過去,街總現(xiàn)在由28個地區(qū)街坊會、30個附屬機構、50多座大廈業(yè)主會和小區(qū)組織組成,理監(jiān)事會逾200人,理事會下設社會事務、社會服務、公民教育、文康、體育等13個工作委員會,設有秘書處。
在白朗古將軍大馬路的社區(qū)服務大樓里,除了4層是行政辦公室,其他各層分別用于長者照顧、社區(qū)服務和民眾文體活動。“本會下屬有2所學校、3間托兒所、30多個不同類型的服務中心、6間學生自修室及3間診療所等,積極開展小區(qū)與大廈、家庭、長者、青少年、幼兒、醫(yī)療和基礎教育等多元化服務,形成了一個涵蓋全澳、頗具規(guī)模的社會服務網(wǎng)絡。專職人員由創(chuàng)會之初的2人發(fā)展到逾500人,還不包括學校的教職工。”吳小麗說。
服務提供者:
從3歲到100歲都管
傍晚6點,社區(qū)服務大樓二樓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頤駿中心大門打開了,穿戴整齊的老人們有的被家人接走,有的由康復巴士送回。電梯門和大門都畫成了磚墻的樣子,不仔細看還真不知道是門,門邊顯著位置貼著文字提醒“出入請確保大門鎖上”。“因為我們這間服務中心有失智老人,他們一見到門就想跑出去,門關著就使勁拍,所以不能讓他們發(fā)現(xiàn)這是門。”工作人員笑著說。
康復室里,一位年過九旬的老婆婆正在做練習——將塑料的螺帽和螺栓一一配對。雖然已經(jīng)過了下班時間,康復師依然耐心地陪著她,直到她的家人來接走。中心的走廊上,貼著老人們的日程表,一天之中,老人們要在康復師的幫助下進行三次物理治療。每一間活動室里,都貼著大寫的當天日期,擺放著各種老物件,希望能喚起老人們的記憶。
這樣一間日間護理中心,收費只有每月1600元(澳幣,下同)。“這是政府向我們購買的養(yǎng)老服務,收費只是象征性的。當然名額也十分有限。”社會服務辦公室協(xié)調(diào)主任林敏芝介紹說,頤駿長者日間中心的服務名額共80人,其中失智癥區(qū)20名。有需要的長者須通過社工局統(tǒng)一評估、中央輪候機制轉(zhuǎn)介到這里。中心有社工、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yè)治療師、護理員、廚師、司機及行政人員等組成的專業(yè)團隊,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包括膳食服務、復康活動、護理服務、小組活動、個案工作及復康巴士接送等服務。
“平安通”呼援服務中心是街總承辦的又一社會服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緊急呼援服務,為獨居長者、長期病患等有需要人士提供一鍵式按鐘求助。這是政府招標項目,于2009年3月23日正式運營,除每月100元租機費和服務費外,所有服務均免費。
82歲的余婆婆身邊沒有親人,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跟平安鐘工作人員說句“早晨”。近年來余婆婆視力轉(zhuǎn)差,看時間都很吃力。自從有了平安通,她想知道時間就按平安鐘,工作人員會為她報時。
79歲的黃伯使用平安通服務已經(jīng)6年。一天晚上他突感心臟不適,連說話也困難。他馬上按鐘求助,中心工作人員立即幫他叫救護車,幾分鐘之后救護人員便來到他家。此后,黃伯見到老友就勸他們要把平安鐘遙控帶在身上,“這樣才能平平安安啦”。
“擁有會員逾3萬人、義工達2600人,每年提供服務100多萬人次,跟進的個案超過6000個。我們的口號是:多元雙向,服務居民,從3歲到100歲都管。”吳小麗說。
政策建議者:
發(fā)現(xiàn)問題 反映問題
澳門一些老舊居民區(qū)地勢較低,早年建設時沒有下水設施,一下雨就會被水浸,居民飽受困擾,但因為責任主體不明,居民跑了十幾個部門都搞不定。經(jīng)過街坊總會的多方努力和協(xié)調(diào),問題終于得到解決——政府在水浸多發(fā)地段興建了雨水泵站、改善了下水道設施。
“我們的任務是發(fā)現(xiàn)問題、收集問題,向政府反映。從1988年開始,我們就派出代表參與澳門歷屆的立法會選舉,擔任議員,并應邀派出骨干出任政府環(huán)保、醫(yī)療、教育、交通和社會工作等多個咨詢委員會的委員,努力為居民維護和爭取合理權益。”
因為街總“民眾代言人”的身份,每年特首施政報告出爐前,聽取街總意見是“例行節(jié)目”。2015年第11期街總會訊的頭條,是對特區(qū)政府2016年施政的意見和建議。街坊總會在收集和咨詢民意的基礎上,提出了7點意見和建議。第一條是澳門人最關心的房屋政策,希望政府實施“澳人澳地”政策,落實住屋保障。由于澳門土地資源匱乏,“置業(yè)難”一直是澳門居民最關注的民生焦點,街坊總會多次提出“澳人澳地”概念,建議政府將大部分土地用于興建保障性房屋,讓廣大澳門居民能“居有其所”和安居樂業(yè)。同時適當限制保障性住屋的流轉(zhuǎn),只在符合條件的澳門居民之間流轉(zhuǎn),不應流入自由市場。
“第七條是關于社會服務。希望加強政府與民間服務機構的合作,保障社會多元服務與需求。不斷完善政府資助制度,減少民間服務機構社會服務人員流失,確保服務工作正常開展。”吳小麗說,這也是街總目前遇到的問題,工作人員工資相對較低,人才流失嚴重,希望政府加大資助的力度。
“街總的理事長們都是義務服務的,沒有薪水,倒是經(jīng)常要捐錢。中銀澳門也經(jīng)常給我們捐錢。我們的資金使用都有詳細的年報,可以在我們的網(wǎng)站上查到。”吳小麗說。街總?cè)涨芭e行為獨居老人服務賣旗籌款活動,當日籌得善款1016132.5澳門元。在公布善款數(shù)字的同時,街總的會訊上也刊登了詳細的“獨居老人服務”項目財政收支表,方便公眾監(jiān)督。
“做社會服務難不難?難??渴裁磮猿窒聛恚靠壳拜厒兙竦膫鞒泻头辗槐姷某删透?。”吳小麗說。(王堯)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jīng)Q定不同意臺灣地區(qū)參加今年世衛(wèi)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zhàn)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wèi)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云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