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 臺灣民進黨當局又盯上了華僑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8-05-23 10:28:36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華僑”一詞小學生都能準確理解,無論你出生在大陸還是臺灣,在國外定居但未放棄原有身份,都會被所在國和家鄉(xiāng)稱為華僑。
然而,民進黨當局最近卻又標新立異,一本正經(jīng)發(fā)了公文,廢了“華僑”一詞。臺灣僑務部門證實,已發(fā)文將“華僑”改為“僑民”,理由是“華僑”一詞不能提示“臺僑”身份。照此邏輯,“僑民”能提示“臺僑”身份嗎?任何民族、國家的人定居境外,都是“僑民”,“僑民”不僅不能提示“臺僑”,連是黃皮膚還是藍眼睛都標示不清。“華僑”這個稱呼到底怎么惹著民進黨了,非要取而代之?
這當然不是語義的問題,而是要緊的政治問題。民進黨如果想把兩岸民眾情感割裂得越傷越好,當然見到“中”、“華”這樣的字就會神經(jīng)過敏、昏聵無明。前有“孫中山是外國人”的怪論,現(xiàn)有廢掉“華僑”的昏招,也就不足為奇了。
就此而言,民進黨簡直就是“段子手”。臺灣外事部門規(guī)定以“中國”的稱謂代替“大陸”,給出的理由是全世界都稱“中國”。這個解釋太喜感了。說到全世界,幾乎都認同一個中國,這個“中國”當然是包含臺灣在內的。不稱“大陸”稱中國,民進黨當然有“一中一臺”的盤算。
大陸、中國,改來改去,島內公務員、媒體人都得跟著改。但是,血緣、歷史、文化、親情改得了嗎?就算指著“大陸”叫“中國”,仿佛自己不是中國人似的,但不還是姓張王李趙、過清明端午嗎?走出臺灣,不還是被叫作“中國人”“華僑”嗎?這種字眼里翻筋斗的功夫,有用嗎?
不知臺灣民眾對此作何感想,盛夏在即,臺灣用電告急;經(jīng)濟不景,發(fā)展沒有方向;退休制度,紛爭至今無解;兩岸僵持,人民心中不安……隨便一件,都比廢掉“華僑”重大,是島內當政者只會紙上改字,還是在他們眼里茲事體大,民生經(jīng)濟都是小事?!
民進黨當局再次執(zhí)政以來,雖然念著“謙卑”、“善意”,但廢掉遙祭南京中山陵和黃帝陵典禮,去孫(中山)、去孔(夫子)、去鄭(成功),“去中國化”唯恐不及,毫不在意歷史事實、社會紛爭和大陸觀感,此番連“華僑”都看不順眼了,是要在“反中”的額上再寫上“反智”嗎?陳曉星
相關新聞
- 2018-05-23臺媒:檢視民進黨執(zhí)政二周年政績
- 2018-05-22民進黨“兩岸維持現(xiàn)狀”騙人騙己
- 2018-05-21臺媒:民進黨當局權力空前 卻不知造福民眾
- 2018-05-21港媒:臺灣年輕世代對民進黨的疏離已成趨勢
新聞推薦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西聯(lián)邦共和國關于強化攜手構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續(xù)星球的中巴命運共同體,共同維護多邊主義的聯(lián)合聲明2025-05-14
-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調整對原產(chǎn)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措施2025-05-14
- 國臺辦: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媒體發(fā)表的署名文章,鄭重宣示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大勢不可阻擋2025-05-14
- “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兩岸同胞褔祉緊密相連”——兩岸專家學者呼吁臺灣同胞做出明智選擇2025-05-14
- 促進閩臺交流合作 今年海交會將有四大提升2025-05-14
- 中國成功發(fā)射太空計算衛(wèi)星星座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