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鬼混20年從“四小龍之首”退落? 專家貼圖揭殘酷真相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2-20 10:38:56 | 來源: 中國臺灣網(wǎng) |
“四小龍”的GDP成長曲線圖。(圖片來自臺媒)
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大嘆“臺灣經濟鬼混20多年,完全在退步,讓人無法接受”,讓臺灣曾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光環(huán)黯然失色。不過,財金專家謝金河卻出面喊“臺灣是辛苦調整20年”,引來兩方論戰(zhàn)。對此,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在臉書貼出GDP曲線圖,意外戳破這多年來為臺灣媒體以及政治人物塑造出的經濟榮景假象。
沈榮欽表示,“臺灣從過去的‘四小龍’之首退步到今天的‘四小龍’之尾”,這句話儼然成為臺灣學界的常識,以致于今日仍被臺灣媒體、政論節(jié)目所傳頌,他認為,這句話本身就是因意識形態(tài)而生的謠言。沈榮欽指出,先不論過去二十年,回溯到1960年起,臺灣就不曾是“四小龍”之首。
沈榮欽貼出“四小龍”的GDP成長曲線圖,1960年起,新加坡超越香港后,排名就一直是星、港、臺、韓,從未變過;以1950年為例,‘四小龍’人均GDP分別為:臺灣924美元、韓國854美元、香港2218美元、新加坡2219美元,港、星、臺、韓平均個人所得成長率(PPP)為:5%、5%、6%、6%,綜觀這些數(shù)據(jù)來看,臺灣均不能稱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沈榮欽再提到促成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就屬實體與人力資本,最息息相關的數(shù)據(jù)就是教育程度,以1986年為例,“四小龍”中學入學率由高至低為韓(95%)、臺(92%)、星(71%)、港(69%)。除了資本累積之外,生產力也相當重要,“四小龍”從1966到1990年的總要素生產力年成長率,分別為“港:2.3%、星:-0.3%、臺:1.9%、韓:1.6%”,都一再打破這些年來對臺灣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基本認知。
沈榮欽強調,“四小龍”的經濟發(fā)展是二十世紀的奇跡,不過臺灣媒體與政治人物應該避免再以訛傳訛了,臺灣從來不是“四小龍”之首,任何語句爭論無助于良好政策的制定,正視數(shù)據(jù)的數(shù)字才是第一步。(中國臺灣網(wǎng) 娟子)
相關新聞
- 2019-02-18臺灣基層農漁會吐真言:“新南向”絕對是失敗政策!
- 2019-02-18盧秀燕:拼經濟是臺中市府最重要的施政目標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決定不同意臺灣地區(qū)參加今年世衛(wèi)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zhàn)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yè)發(fā)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wèi)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云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