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丨歐方切莫錯過解決電動車爭端的最后“窗口期”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4-08-22 10:36:19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當地時間20日,歐盟委員會發(fā)布了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信息預披露,建議對中國及歐盟在華生產的純電動汽車征收為期5年、17%至36.3%的反補貼稅。如果這一貿易保護主義做法落地,不僅會嚴重損害中國汽車產業(yè)利益,也將破壞中歐相關產供鏈合作,令歐洲遭受反噬之痛。
外界注意到,與7月公布的初裁結果相比,歐方這次對幾家中國車企擬征稅率進行了小幅調降。歐方看似做出了某種程度的讓步和妥協,但更多是象征性的,沒有改變?yōu)E用世貿規(guī)則程序、將調查工具武器化、以“公平競爭”名義破壞公平競爭的本質。
事實上,自去年10月歐委會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發(fā)起反補貼調查起,歐方的一系列做法就缺乏正當性和合法性。一方面,所謂“調查”是在沒有歐盟產業(yè)申請的情況下自行發(fā)起的,明顯違背了市場意愿;另一方面,為達到預設目標,歐委會構造并夸大所謂“補貼”項目,排除了出口量靠前的歐美企業(yè),只選擇中國本土企業(yè)。無論是抽樣標準,還是操作過程,都存在很多不合規(guī)、不透明、不公正之處。
今年6月下旬以來,為解決電動車爭端,中歐已開展了十多輪技術磋商。然而,歐方發(fā)布的這份終裁披露,并沒有充分吸納中方意見,仍然堅持錯誤做法。它基于的是歐方單方面認定的“事實”,而不是雙方共同認可的事實。這與歐方一些人口口聲聲說的“規(guī)則、法治、公平”背道而馳。
無論歐洲一些政客出于什么動機打壓中國電動汽車產業(yè),有一點可以確定——他們的做法損人害己,遭到歐洲政界和商界人士的廣泛批評。德國總理朔爾茨等領導人公開反對限制汽車貿易,呼吁保持貿易“公平和自由”。英國《泰晤士報》等媒體刊文指出,歐盟一邊要求消費者轉向電動汽車,一邊卻試圖阻止性價比高的電動汽車的供應,此舉荒謬可笑。
在中歐圍繞電動汽車關稅議題博弈之際,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這些年,歐洲整體經濟增長乏力。面對能源轉型需求和拉動經濟考慮,一些歐洲國家正在積極爭取中國車企前來投資建廠。不久前,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訪華期間,推進雙方新能源汽車合作就是主要議題之一。
然而,在平衡本國利益和歐洲整體利益之間,出現了一種“扭曲”的邏輯——某些國家寄希望于歐盟祭出高關稅,設想中國車企會因此到本國投資建廠,從而帶動歐盟汽車產業(yè)發(fā)展、增加當地就業(yè)機會。但實際上,恐怕事與愿違。想想看,如果歐盟濫用貿易保護工具,導致中歐合作大氛圍變糟,中國車企怎么不會對開拓歐盟市場心存疑慮呢?難怪有分析指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反而可能會失去中國投資。因此,歐盟各國都有必要對歐委會醞釀加征高關稅的做法說“不”。
中歐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中方始終本著最大誠意,致力于通過對話磋商與歐方妥善處理貿易爭端。但這不意味著,中方會坐視自身利益受損,成為貿易保護行為的“犧牲品”。本月9日,中國已將歐盟電動汽車臨時反補貼措施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這向外界釋放了清晰信號——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捍衛(wèi)中國企業(yè)的正當權益。
根據歐方議程,在完成終裁披露征求意見的環(huán)節(jié)后,歐盟委員會將向各成員國提交最終決定,并將于11月4日前做出最終裁定。隨著最后“窗口期”臨近,歐方需要認真傾聽內部聲音,權衡利弊得失,同中方加快探討妥善解決方案,避免貿易摩擦升級,避免影響中歐之間的互信合作。否則,歐方將得不償失。
(國際銳評評論員)
相關新聞
- 2024-08-21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披露 商務部:堅決反對
- 2024-08-21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乳制品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
- 2024-08-21外交部:敦促歐方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
新聞推薦
- “抗戰(zhàn)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2025“文化抗戰(zhàn)川渝行”活動舉辦2025-07-03
- 首屆海峽兩岸六月六曬譜日活動在上杭舉行2025-07-03
- 交流交友交心,漢臺青創(chuàng)城市合伙人在武漢雙向奔赴2025-07-03
- “童年想娘,老年想家”——臺灣老兵高秉涵的守望與盼望2025-07-03
- 從臺灣帶來一場美好的茶事2025-07-03
- 全省首個臺生聯合培養(yǎng)項目在泉州啟動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