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鄧麗君:跨越海峽的文化記憶

新華社臺北5月9日電(記者楊曉靜、李建華)8日是鄧麗君逝世30周年,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組織的追思會當天在位于新北市的鄧麗君紀念公園“筠園”舉行,來自臺灣、香港、澳門及海外多地的數百位歌迷參加。

 

成立近50年的香港鄧麗君歌迷會,每到她逝世逢五逢十周年都會組織歌迷赴臺參加追思活動。北京、上海、浙江、安徽、山東等大陸多地歌迷以獻花方式表達思念,新加坡、泰國、日本等海外歌迷也通過線上獻花寄托哀思。

 

“君聲麗影,歲歲年年”“時光匆匆30載,我只在乎你”……在花圃拼成的音符中央,鄧麗君的金色雕像亭亭玉立,被歌迷們送來的鮮花簇擁。

 

鄧麗君祖籍河北邯鄲,1953年生于臺灣云林,原名鄧麗筠,“筠園”由此而來。舞臺上的她溫婉含俏,歌聲溫潤又充滿力量。她的歌聲串起兩岸民眾的記憶,也匯入兩岸文化交流的潮流中。

 

“希望她的歌能一直流傳,她的公益事業(yè)也能繼續(xù)下去。”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麗君三哥鄧長富說,當天參加音樂表演的“親愛愛樂”樂團成員都是基金會資助的“深山里的孩子”。

 

鄧麗君仿佛“從未離去”。一代又一代歌手翻唱她的經典歌曲,科技力量更讓她的形象“重生”。近十年,借助全息投影與AI虛擬技術,“鄧麗君”已在臺北、云林、上海、南京和海外多座城市獻唱。

 

“歌迷們用各種技術讓她‘復活’,一顰一笑,非常逼真。”鄧長富透露,鄧麗君逝世30周年紀念演唱會將于今年10月在她的逝世地泰國舉辦,此外還計劃明年在澳門舉辦一場借助最新技術復原鄧麗君形象的演唱會。

 

鄧長富還介紹,位于河北邯鄲的鄧麗君藝術中心正在進行技術更新,會補充更多展品,“大部分是她的遺物,分批從臺北、香港等地運到邯鄲”。目前,藝術中心有鄧麗君發(fā)行過的錄音帶、唱片以及衣服、首飾、生活用品等。

 

邯鄲是鄧麗君父親的故鄉(xiāng),因母親是山東人,鄧麗君也能說山東話,還通曉閩南話、廣東話、上海話等多種方言,愛唱上海老歌,還能駕馭黃梅戲曲調。

 

“她很為中華文化驕傲,也想讓更多人認識中華文化。”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執(zhí)行長、鄧麗君侄女鄧永佳說,在日本發(fā)展時,只要演唱會情況允許,鄧麗君都會準備至少一套旗袍,演唱至少一首中文歌曲。

 

1983年,正值事業(yè)巔峰的鄧麗君,親自參與策劃了一張收錄十二首宋詞名作的音樂專輯,每首作品均配有她親自錄制的詩詞解說,包括那首經典的《但愿人長久》。

 

專輯開篇介紹中,身著古裝的鄧麗君娓娓道來:希望能“唱出一些可以代表我們民族的聲音”,“也為傳統(tǒng)文化盡一點微薄的力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