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四川味遇上臺灣味:兩岸同胞通過美食相互了解 相互欣賞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5-06-06 14:39:48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提到美食,成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江湖。在這里,火鍋門派林立,川菜乾坤深藏,小吃百味爭鋒。兩岸同根同源,飲食文化一脈相承,在高手林立的成都美食江湖,也有臺灣老饕的一方天地,臺胞孫亦敏和陳柏翰在成都經(jīng)營著他們的美食事業(yè),“一碟臺灣味”的加入,會讓四川菜與臺灣菜融合出怎樣的美好味道。
成都美食江湖里的臺灣味道
臺灣青年陳柏翰2018年從臺灣來到大陸,現(xiàn)在在成都經(jīng)營著自己的餐廳,主打臺灣美食,他說:“在成都我感受到很多溫暖,這里讓我有家的感覺。”經(jīng)營餐廳外,陳柏翰還是音樂人,他認為美食和音樂一樣,帶給人愉悅和享受。陳柏翰餐廳的裝潢充滿著音樂元素和臺灣味道,鹵肉飯、鹽酥雞等臺灣美食, 貼滿整面墻的唱片,還有繁體字書寫的招牌和菜單。陳柏翰力求讓食客品嘗到地道的臺灣味道,期待用音樂和美食構建起一個兩岸同胞交流的空間。“希望用一碗鹵肉飯連接兩岸同胞的情感,這是我正在努力做的。”陳柏翰表示:“我還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成都的生活,通過我的分享,島內同胞可以多了解大陸,如果有機會大家可以親自來大陸走走看看。”
臺灣青年陳柏翰
臺灣美食家孫亦敏,不僅是一位愛生活的老饕,更是“愛玩火的女人”。對火候的精準把握,讓孫亦敏烹飪的美食廣受好評,她的家宴常常一位難求,這是成都老饕們對她廚藝的肯定。孫亦敏說:“美食是連接人與人情感的紐帶,餐桌是最好的交流場。”初夏的周末,孫亦敏正在張羅一場家宴,金瓜炒米粉,三杯雞等臺灣菜,讓85后譯者何雨珈贊不絕口,她翻譯過英國作家扶霞·鄧洛普的《尋味東西》等與美食相關的書籍。何雨珈開玩笑說:“成都半個文藝圈的人都來孫阿姨家吃過飯。” 談到定居成都的理由,孫亦敏表示:“成都這個城市特別友善,在這里我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認同感。”如今在成都生活20年,她早已融入了當?shù)氐纳?。美食是孫亦敏的生活方式,也是她與別人的交流方式,孫亦敏不僅通過自家的餐桌分享臺灣味道,還推出融合臺灣與四川風味的鹵料和粽子,深受食客們的歡迎。
美食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
“我覺得做音樂和做美食是一樣的,比如說我要做一首音樂,我會思考用什么旋律,用什么音符,用什么和弦,這跟我在做菜時候的思考邏輯很相似,做一道美食,要用到什么食材,調料怎么配比,都是經(jīng)過仔細斟酌的。”陳柏翰說,我會融入自己的情感,通過音樂和美食的方式講述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分享在大陸生活的故事。
臺灣美食家孫亦敏
“從廚房到餐桌的距離,是傳遞愛與歡樂最短的距離。”孫亦敏說,我常常會問別人,你第一次做飯是為誰做的,你最難忘的一餐飯是誰為你做的,因為食物的背后是人與人情感的連接。孫亦敏給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我曾經(jīng)參加一個活動時,有個人跟我講,她小時候放學回家,她爸爸就會在樓上看著她,當遠遠看到女兒回來的時候,就會打個招呼,然后扭頭就去廚房下餛飩,等女兒推門進來時,這碗餛飩剛剛煮好。父親早就算好了時間,讓女兒回家就能吃上剛煮好的口感最佳的餛飩,皮沒有脹掉,又不至于冷掉,這是怎么樣的愛啊。”
兩岸同胞在餐桌上相互欣賞,更加了解彼此
“一口鹵肉飯,一秒到臺灣。”陳柏翰介紹說,他的餐廳里融入了很多臺灣元素,他想為在成都的臺胞提供一個吃家鄉(xiāng)菜的去處,也想讓更多大陸朋友了解臺灣,更期待兩岸同胞在這里通過美食和音樂更好地互相了解、交流。陳柏翰說:“臺灣很多菜沒有辣味,但為了讓四川的朋友來到我們這里能吃得習慣,我就在部分菜品里嘗試加了一點小米椒。” 陳柏翰去過大陸很多城市旅行,大陸的風光帶給他震撼和心靈的慰藉,也讓他能更深層次地認識大陸。“通過一次旅行、一碗鹵肉飯、一首歌,就能拉近大家心的距離。”陳柏翰說。
陳柏翰的餐廳放著一架電鋼琴,華燈初上,餐廳入口的小舞臺上響起兩岸經(jīng)典歌曲旋律,兩岸同胞一起品嘗美食,互相交流,其樂融融。陳柏翰說:“我會把我的餐廳變成我的舞臺,我的愿望是將來在成都每個區(qū)都可以有自己的店,到時候就可以去巡回演出,讓我的音樂和美食被更多人聽見和品嘗。”
臺灣美食家孫亦敏舉辦“四川壩壩宴遇上臺灣辦桌”現(xiàn)場
孫亦敏最近在做“四川壩壩宴遇上臺灣辦桌”項目,這是一個讓四川味道和臺灣味道交流融合的嘗試。壩壩宴和辦桌都是民間鄉(xiāng)宴,大家一起共享食物,共敘家常。“走出來,跟大家四目相對,勾肩搭背,把酒言歡,這就是人間煙火。”孫亦敏表示:“因為我用心做美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所以我很真誠地希望推動四川味和臺灣味的融合,用美食拉近彼此的距離。”最近,在成都萌想星球107文創(chuàng)園的露天廣場上,孫亦敏舉辦了一場“四川壩壩宴遇上臺灣辦桌”活動。現(xiàn)場除了呈現(xiàn)四川與臺灣的特色菜外,孫亦敏還做了很多菜品融合的嘗試。她在臺灣刈包的輔菜里配了折耳根,佛跳墻里融合了臺灣和四川的食材。孫亦敏說:“美好滋味是融合后的和諧與彼此成就。我們想通過‘城市壩壩宴’讓兩岸同胞在餐桌上互相欣賞,更加了解彼此。”(作者:霍建陽)